近日, 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何道伟副教授、王欣然教授与合作团队,通过增强金属电极与有机分子间的轨道杂化,将有机场效应晶体管(OFETs)的接触电阻(Rc)降低至14.0 Ω·cm、本征截止频率达0.36 GHz,多项关键器件性能指标优异。该成果进一步推动了高性能有机电子器件的发展,以“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in organic transistors via orbital hybridization”为题,2023年1月19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。论文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467-023-36006-0。
有机电子在过去的30多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,已应用于柔性显示、射频标签、电子纸等领域,并在生物芯片、可穿戴电子等新型电路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。然而,由于有机半导体薄膜缺陷和晶界多、接触界面差等因素,有机晶体管的性能普遍很低、接触电阻比氧化物、二维材料等无机半导体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,严重制约了有机电子的发展与应用。
金属-有机半导体欧姆接触是实现高性能晶体管的关键,特别是高性能有机电路。无机半导体利用异质外延、掺杂等方法使接触电极与沟道材料化学成键,实现欧姆接触,其接触电阻接近量子极限。而有机半导体通常难以掺杂,靠载流子注入导电,需要发展全新的欧姆接触技术。与无机半导体相比,传统的金属沉积工艺涉及高能金属离子轰击有机半导体薄膜,导致较高的缺陷态,引起费米钉扎;部分有机分子有较长的烷基链,使金属与有机半导体的波函数杂化耦合较弱。因此实现有机半导体超低接触电阻具有很大的挑战,这也是长期以来限制有机高性能晶体管器件的关键瓶颈之一。
面对上述挑战,合作团队发展了无损化电极集成工艺、并提出了增强金属-有机半导体轨道杂化的新策略,在一系列有机小分子(包括C10-DNTT、C6-DNTT、C8-BTBT和Ph-BTBT-C10)场效应晶体管中实现了超低接触电阻。首先,团队通过solution-shearing 外延法在氧化物衬底上制备出厘米级单层有机半导体单晶薄膜。其次,利用无损化电极集成工艺将金属Pt集成到单层有机薄膜上使金属电极与导电沟道直接接触,接触界面具有原子级平整度。实验发现(图1),金属Pt能催化有机小分子烷基链脱氢并与其成键,导致金属-有机半导体能带杂化,大幅提升电荷转移和载流子注入效率,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进一步证实该现象,而且该现象具有普适性。基于该工艺,团队发现,与无催化脱氢成键的Au接触相比,Pt接触器件的平均接触电阻降低了4倍、电流密度提升了20%,充分证明了Pt接触对器件性能的显著提升作用,多种有机小分子的接触电阻达到报道的记录值(图2)。大规模晶体管阵列的统计结果表明Pt接触器件的各类性能参数均呈现出优异的均一性,同时具有良好的空气稳定性。由于接触电阻的降低,亚微米沟道长度的Pt接触晶体管呈现出良好的饱和特性,开态电流密度高达28.8 μA/μm,比记录提高34%(图2),本征截止频率达到0.36 GHz。基于短沟道器件,团队制备出平面二极管整流电路,截止频率达到64MHz,是同类器件报道的最高值之一。该工作有望推动高性能有机电子的集成规模化制造。
图1. (a-b)接触电阻测量;C10-DNTT/Pt(c)和C10-DNTT/Au(d)接触界面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;(e)HfO2/C10-DNTT/Pt界面高分辨STEM原子成像
图2. Pt接触OFETs接触电阻和饱和电流密度与现有技术的对比
该工作由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、北京理工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南京邮电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完成。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何道伟副教授、王欣然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乔婧思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和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。